闫瑞,女,1999年5月出生,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环境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大一学年担任环境1701团支书,带领团支部连获两次“标兵团支部”,参与校“十佳团支书”评比进入复赛,是学院第一批成功推优的入党积极分子。大一第二学期就任与校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担任部员;现担任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团委实践部部长。大一寒假参与“把大学带回母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山西分团长、团队队长,最终带领分团获得“特色分团”,团队获得银奖,个人取得“优秀分团长”荣誉;大一暑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担任团队队长。
大一综合成绩85.5,专业排名21;在大一已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另外,获得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我的大学规划”演讲比赛二等奖;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辩论赛团队第二名;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优秀团支书;北京科技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合作调研项目《中国居民膳食大米的重金属暴露健康风险调查》优秀调查员;获人民奖学金三等。
大学,是人生试错的最好机会
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试错”的机会,也唯有在大学,这样的试错是代价最低的,所以我认为在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尝试,在尝试中认识最适合自己是什么。大一刚入学,我便很快进入状态,除了团支书的任职以外,我参加了各类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英语朗诵比赛,将自己的时间填得很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有的比赛获奖了,有的没有,但是更重要的是收获一种历练,在大二初,我已经能自信地站上讲台答辩、宣讲,熟知在公众面前报告、演讲的礼仪和流程。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我明白了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也意识到了大学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少走弯路,合理地规划和分配时间。
作为团支书的宗旨,让每个活动都有意义
在担任团支书的一年期间,我收获了许多成长。在基础工作上,我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每一份工作都能以最高的效率和准确率完成,我一直秉承的工作态度是“事情做得不完美是能力问题,做得不精致是态度问题”。开学初,我们便建立了签到制度,对大一全年的上课、自习、早操都有严格的考勤,虽然在大学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我们班却因此养成了良好的出勤习惯,虽然这些制度已经终止,但是我们的好习惯却传承了下来。
我和班委一起策划了多次早操、团日活动、班委会、班级聚会等活动,早操引领学院新风,多种多样的自创游戏模式,是很多班级学习的榜样,清晨的五环广场总回荡着我们班的欢声笑语,成为学院早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创新了团日活动的形式,将红色主题的党团活动策划得颇有一番乐趣,“喜迎十九大”主题团日,我们用废纸自制接力棒举行班级接力赛,体味体育精神,用身体拼字“喜”“迎”“十”“九”“大”,在手拉手的同时让心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几分;“我的中国梦”团日活动,结合说说心里话、感恩节的来信等小活动让梦想有了温度;组织生活会上,我们将十九大的党团知识与高数、无机化学的期末复习结合起来举办有奖知识竞答,将学习、思想成长融化在寓教于乐的模式中;除此以外,我们还为秦安县的孩子们录制鼓励视频、到太阳村帮助农户除草、在采访中锻炼大家的技能……
所有的团日活动,在我的心中,都是一次让大家收获成长、学会感恩、更加亲近的机会,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次活动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团支部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两次斩获学院唯一的“标兵团支部”的荣誉。
社会实践,收获在挫折中成长的勇气
社会实践是一个虽然繁琐但是真正让人收获成长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寒假社会实践开始,我与实践结缘。“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寒假社会实践中,机缘巧合,我发起了一场联合全国五十多所高校的大型宣讲会,获得了多家媒体的报道,并作为山西省的分团长,带领全校人数最多的大团将贝壳的足迹撒遍三晋大地的各个角落,我们创立了“贝壳入晋”的公众平台、开辟了真正为学弟学妹们服务的心理话平台“QQ树洞”,倾听了几百条来自高三压力下的悄悄话,为他们分担困惑与忧愁,另外我们还拍摄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年味儿视频,将三晋风味儿带回北科,作为大学与母校甚至家乡之间的纽带;
大一第二个学期,我进入了校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和院团委实践部任职,参加寒招表彰会、社会实践授课、各类志愿活动,更加体会到了实践的魅力,我想接下来的几年,我将与“实践”二字紧紧相连。
在暑期,我成立了“亦乡”打工子弟受教育现状调研实践团,与其他10名小伙伴一同走访了北京市的多个村落、多家关爱打工子弟的公益机构,聆听了很多或感人、或震撼、或心痛的故事。在这过程中,我们接受过“你们正在做的事情毫无意义”的质疑,也面对过笑脸相迎的好几个小时只能得到冰冷拒绝的寒心,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最终,我们为自己争取到了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机会,和多家公益机构的老师有了深厚的感情,并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共同推动打工子弟留在父母身边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返校以后,我们发起了“异乡亦暖”志愿服务,带孩子们在高校转一转,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建立更多的信心,用我们的温暖去融化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知道“身在异乡,亦存温暖”。